日期:2025-07-28 06:21:35
近年来,随着“三伏养生”理念的升温,晒背成了不少人追捧的健康潮流。尤其在三伏天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晒背祛湿”“晒背减肥”的说法,许多人坚信这种“天然疗法”能调理身体,佛山的王女士便是其中之一。然而,这场看似温和的养生实践,却险些让她付出肾脏衰竭的沉重代价。
今年三伏天,42岁的王女士为了快速减重,听闻“晒背能燃脂”的说法后,便开始了自己的“晒背计划”。她特意选择每天正午12点到下午2点的时段,在小区空地上铺一张垫子,穿着单薄的吊带衫暴晒,坚信“越热效果越好”。起初的9天里,她每天晒足2小时,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减少4斤,还在朋友圈分享“精神焕发”的感受——直到第10天清晨,她被一阵剧烈的恶心感惊醒,伴随肌肉酸痛、头晕目眩,连站起来都困难。家人发现她皮肤通红、嘴唇干裂,尿量也比平时少了一半,赶紧将她送往医院。
急诊室的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揪心:王女士的血肌酐水平飙升至正常值的3倍,肌酸激酶更是突破10万单位(正常上限仅200单位),被诊断为高渗性脱水、急性肾前性肾功能损害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。医生解释,持续高温暴晒下,王女士大量出汗却未及时补水,导致身体严重脱水,血液浓缩后肾脏灌注不足;同时,高温引发肌肉细胞受损破裂,释放的肌红蛋白随血液流入肾脏,像“泥沙”一样堵塞肾小管,双重打击下,肾脏功能急剧衰退,随时可能进展为急性肾衰竭。
“三伏天晒背的风险被严重低估了。”专家指出,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是春秋季的2-3倍,正午地表温度可达50℃以上,人体在这种环境下暴晒,就像“置身桑拿房却无法散热”。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线中,轻则出现红斑、水疱,重则引发光老化甚至皮肤癌;更危险的是,当体温超过40℃时,热射病可能悄然发生——这是一种致命性急症,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,引发多器官衰竭,死亡率高达50%。
为何晒背会成为流行的养生方式?记者走访发现,不少人轻信“三伏晒背能逼出寒气”“出汗越多排毒越多”的说法,甚至有人效仿“裹着棉被晒背”的极端做法。但中医专家强调,中医里的“晒背养生”有严格前提:需根据体质辨证,阴虚火旺、湿热体质者本就易上火,强行晒背只会“火上浇油”;且传统方法讲究“避烈日、适温晒”,绝非三伏天正午暴晒。
针对如何科学晒背,医生给出明确指导:时间上,选择早上7-9点或傍晚5-7点,此时紫外线指数低于5,温度相对温和;时长上,初次尝试从10分钟开始,逐渐延长至20-30分钟,每日累计不超过1小时;准备工作,穿宽松透气的长袖衣物(避免皮肤直接暴晒),提前补充含电解质的水(如淡盐水、运动饮料);禁忌人群,老人、儿童、孕妇、高血压患者、皮肤病患者及服用光敏药物者(如某些抗生素)应坚决避免。
“减肥不能靠‘脱水’,养生更不能凭‘直觉’。”专家提醒,像王女士这样因晒背减重4斤,实际是体液丢失的假象,一旦补水体重就会回升,反而可能付出肾脏损伤的代价。当晒背时出现头晕、心慌、恶心、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,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,并及时饮用温水,若症状无缓解,必须尽快就医。
这场由晒背引发的健康危机,再次敲响警钟:在养生热潮中,唯有坚守科学底线,才能真正守护身体安康。
股票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